lazyload the images

最新精選 Featured post

異世界穿越作品整合

訂閱

訂閱 FB 專頁

每月雙數周日為固定發佈日

訂閱FB 專頁,有新發佈時將會立即看見。
Youtube 頻道經常會有電玩錄影

28/04/2018

香港樂壇已死

文章分類: ,
很多人也說香港樂壇已死,但這評論未免太過草率,畢竟人死不能復生,假若樂壇真的已死,香港不可能還會有一群懷着夢想的青少年踏入這行業。問題是,香港樂壇現正面臨甚麼考驗。






尋索資訊

本人的議題為「香港樂壇已死」,內容有關現時香港樂壇水平下降,缺乏出色的歌、填詞人、作曲家等人才。本人針對以上課題,分別搜尋了一些網絡媒體,包括Youtube、香港01、、立場新聞及個人博客。新聞媒體方面,本人主要利用慧科電子剪報(WiseNews)搜尋了不同報章的電子新聞。社交媒體方面則有Facebook。有關以上資料的詳情可往此網站查看https://sites.google.com/a/study.ouhk.edu.hk/18-3-poonyiulam-leo/。接下來,本人將根據所搜尋到的資訊進行分析及評估,最後會製作和使用媒體以發佈以上資訊。

分析資訊

首先,本人將分析網絡、新聞、社交三種媒體所表逹的資訊。當中的資訊有4項來自網絡媒體,3項為新聞媒體及2項社交媒體。為免篇過長,本人將集中分析影片《樂壇變調 (2012-02-26)》,其餘資訊則簡略分析。

影片《樂壇變調 (2012-02-26)[1]探討了在樂壇行業內的持份者對現時香港樂壇的想法,分別有歌手、音樂製作人、填詞人、作曲家、唱片監製、樂隊等持份者,資訊大致上帶出了現今樂壇的商業成份較重,各音樂人若想保持自己的風格而不想隨波逐流,便需尋找新的方式發展。

在影片中,一些內容能從符號學角度分析,當中亦能從論述、意識形態和霸權分析媒體對社會大眾的影響。首先,由於此資訊是以影片形式表現,故涉及大量的圖像。
影片6:12處,歌手何韻詩說:「香港是很急速的城市……」這時影片展示了街上人群熙來攘往的景像,其拍攝手法故意讓鏡頭及焦點跟縱着一個人,而前景則有不同人群及車輪穿插,遮着焦點人物。

在這幕中,符號為熙來攘往的街道。其能指是街道上有着很多人,街道顯得擠迫,人們及車輪在眼前穿插顯得眼花撩亂。所指則是香港是一個繁忙而生活節奏快的城市,當我們被某件物件吸引,想集中留意它時,很快又會又其他東西映入眼簾而被吸引注意力,暗指香港人在速食文化底下,不會長時間留意及觀察一件事物,從而欣賞它。此與何韻詩說的「根本無法消化一件事,就已經過氣了」這句話的所指互相呼應。由此可見從符號學上看,此影片的創作者(香港電台)在表逹被訪者的觀點時會重新用不同符號協助表逹其觀點,讓觀眾除了能從聽覺上解讀訊息(被訪者的說話),亦能從視覺上理解被訪者的觀點(影片的影像),從而加深觀眾對該觀點的印象。

除此之外,傳媒機構高級副總裁及藝人經理人郭啟華說:「例如原創歌曲很缺乏。」時(3:33),影片播放了1989年十大中文金曲的片段,當中首先畫面左方播放着陳慧嫻演唱的《千千闕歌》,其後右方同時播放梅艷芳演唱的《夕陽之歌》。在此片段中,符號為兩名1989年得到十大中文金曲獎的歌手演唱着同樣改編自由近藤真彦原唱的《夕焼けの歌》。能指是兩名歌手演唱的歌曲上歌詞截然不同,但其編曲則有很多程度的相似。而這片段的所指則是兩名著名的歌手在演釋此歌時均表現得各有其風格,有其本身唱腔的特式,雖然效果好聽,但兩首曲目均改編自同一首日本歌曲,兩首曲目相似程度極高,由於歌曲的本質是一種藝術創作,故此原創的重要性十分高,讚揚此類歌曲的同時亦需重視其他有質素的原創作品,然而兩首曲目郤也均能得到十大中文金曲獎,可見當時樂擅上沒有多少原創歌曲可與之較量。此片段的所指最終與郭啟華希望表逹的原創歌曲很缺乏的觀點互相呼應。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看見影片內各種的觀點含有各種符號以協助觀眾的理解。接下來,本人將介紹這些觀點所涉及了的論述、意識形態和霸權。在影片1:57處,九十後音樂評論人Chikin表示:「其實樂壇一直跟隨整個社會的流向。我們觀看頒獎禮,似乎很有娛樂性,那也是由小圈子選出來的獎項……)」從以上文本的論述可見,意識形態和霸權也存在在香港樂壇上,香港樂壇是由一群小圈子操控着,頒獎禮可理解為這小圈子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透過本身頒獎禮具娛樂性的特質吸引觀眾收看,並從中傳遞其意識形態。其後,郭啟華亦說道:「頒獎禮由不同媒界舉行和主辦,其實頒獎禮反映了那些媒體與樂壇的關係,與唱片公司和客戶的關係,本來就是很商業的行為。那些媒體並無義務去舉行一個能反映樂壇真象的頒獎禮。」(4:05)由此可見,此鬥爭涉及了商業機構——傳播媒體和唱片公司及消費者——大眾市民,在此鬥爭中傳播媒體和唱片公司為統治者,它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便會透過頒獎禮傳遞自己的意識形態,例如頒獎禮獲獎的歌手將成為大眾市民的熱門話題,傳媒報導該歌手的新聞將吸引市民的關注。另一方面,有關其歌手的歌曲及唱碟亦會得到更多人關注,唱片公司便能獲得更佳的銷額及利潤。由此可見,唱片公司及媒體在頒獎禮上滲入其商業考慮,會把獎項頌給最具商業價值的人。時至今日,這情況已經漸漸形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對於霸權的解讀,人們可從優勢、商議及對抗這三種方式解讀,而影片在1:36處時談及了林峯《Chok》獲2011年金曲金獎,說明了此頒獎結果引起了不少市民反感。在此事件上可看見此文化霸權未算完整,頒獎典禮的結果未能廣為社會接受,使不少市民從被動接收頒獎禮傳逹的訊息,甘願接受這文化霸權轉變為反對此文化霸權,更多人意識及採用了對抗解讀以反霸權,雖然影片沒有講述反霸權的結果,但已反映了社會上掀起了一場反霸權的活動。
除了上述涉及商業機構與一般大眾市民、消費者的鬥爭外,音樂創作人與其銷售公司也存在着衝突。以下是部份影片內有關的撮要。

何韻詩:「……以致更膽小了,作新嘗試的空間又減少」(5:23)
周博賢:「遇到很多唱片公司經常反映,那首歌不夠K(耐唱)」(7:12
郭啟華:「唱片或流行歌的性質逐漸改變了。那不是産業的核心部份,變成了宣傳推廣該藝人,藝人才是産品,性質與從前有點不同。從前歌手是歌手,歌曲和唱片是産品,現在那些只是宣傳。」(9:58
作曲、作詞人、唱片監製周博賢:「作為商業機構要賺錢,但我覺得這種公司並非純粹生産罐頭的,要擔當推動文化的角色。」(10:23)
Chikin:「新一輩的年輕創作歌手,其實他們一直醞釀他們的勢力,他們也有很蓬勃的創作,但問題是他們沒有上游的機會。」(12:57

從上述句子可見,影片內亦表現了一種唱片公司着重商業利益,把焦點放在歌手上,改變了歌曲原本的價值,唱片公司比起歌曲的歌唱技巧,填詞等藝術水平更講求歌曲要更耐唱,以提升其商業價值。久而久之,這類歌曲佔了大部份的市場,形成一種霸權,而這類歌曲亦得到了一個名字—K歌。面對此K 歌文化霸權,不同的音樂創作人,包括歌手、填詞人、作曲家均與音樂的發行公司爭鬥,前者着重藝術水平,後者更着重商業水平。

面對K歌文化霸權,人們有着不同的解讀。周博賢採取了商議解讀的方式,他認為:「當中也許是有些動聽的,但是純粹出於商業考慮,便製作大批同樣的歌,頗不幸,也不可逆轉地趕跑了一些顧客。」(8:15)他同意了K歌也是有一些高質素而動聽的例子,但是他始終認為一式一樣的歌曲最終不會能夠取悅觀眾。另一方面,娛樂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柏高則採取了優勢解讀,他認為消費者會以正面的態度面對K歌,當中的歌詞琅琅上口,歌詞能觸動觀眾,因此寫K歌並不會摧毀樂壇。(8:45)由此可見現時的社會上傳在着對此霸權有不同解讀的人。
而在網絡媒體立場新聞上「【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抄歌之王」[2]這一篇文章則表現出填詞人陳輝陽對K歌文化的霸權採取了優勢解讀,他認為K歌也能成為一種創新,高藝術水平的粵語歌曲,香港樂壇並沒有因為K歌而死。相反,他對於現時樂壇的體制埋沒了有質素的歌曲此事感到不滿,他明白商業考慮的必要性,但他認為現時樂壇過份忽略歌曲的藝術水平,可見他對於現時樂壇受商業因素主導的此一霸權採取了商議解讀[3]。在文末處,筆者展現出現時K歌文化的霸權的影響力已漸漸減弱,社會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反霸權現象,而他認為K歌文化的霸權已被推翻[4]

除此之外,新聞媒體蘋果日報的文章《【七筆思議】【詩與胡說】怯,你就會輸咗成個香港樂壇。》[5]中,筆者何韻詩表示各音樂創作人在此樂壇逆境中不能屈服。面對樂壇現時的意識形態霸權,從何韻詩的言談中[6],可看出筆者否定了商議解讀的可能性,認為現時必須要進行對抗解讀以改變現時的香港樂壇。

除了以上與樂壇體制及K歌文化有關的意識形態霸權外,本人亦在其他資訊中找到其他霸權。香港01媒體上「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7]這一篇文章中主要講述填詞人周耀輝對廣東歌市場的看法及廣東歌的特質,文章表逹了希望大眾市民繼續支持廣東歌的觀點,整體而言香港樂壇受損的其中原因在於廣東歌主導的樂壇正受到普通話歌的侵。此媒體內容中,其文本的論述反映出了香港的本土語言廣東話正面臨普通話的入侵,[8]此可理解為一種反霸權的現象,涉及中國及香港兩地的市民。廣東話原本作為本土香港人的方言,在使用習慣上更讓香港人感到方便及親切,因此此語言文化在本土形成了一種霸權,而現在普通話則嘗試挑戰這霸權, 透過歌曲此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去推廣普通話此語言。面對此反霸權,香港01此網絡媒體亦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去維護廣東話這自身的文化霸權。

另外,太陽報《豪言雋語:香港樂壇今非昔比》[9]這篇文章中,筆者陸智豪表示中國內地批評香港樂壇依然歌唱着經典舊歌一事帶出現香港樂壇沒有新意。但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在文末提到:「……還是一個讓許多人看不順眼的「強國人」?」他在這篇文章說明此批評所引起的或許不只是香港人對樂壇問題的關注,反而更多的是涉及香港人會因這篇批評而感到憤怒等等的中港予盾問題。由此可見,此新聞媒體亦反映出中國與香港人的意識形態的對抗。

以上為本人分析各資訊所得出的與符號學、意識形態及霸權有關的內容,除此之外本亦在以下資訊中找到與媒體效應、社交媒體的優缺點及與男性主義有關的內容。

在個人網站「音樂. 人生」中,文章「香港樂壇已死?[10]的作者認為香港樂壇並沒有死,樂迷狹窄的眼光才造就其死亡的假象[11]。在這媒體內容中,作者亦帶出了媒體所産生的媒體效應是會遞減的[12],尤是一些顯明式效應,雖然K歌的確容易令人琅琅上口,當中的價值觀容易貫輸給觀眾。但同時,隨着這種宣傳形式的頻出現,其做成的顯明式效應亦會因此而降低,人們從K歌上受到的影響會減少,相對從其他類型的歌曲所受到的影響則更高。延以上觀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講述了香港樂壇已死的原因出在聽眾身上,與前幾個本人找尋的網絡媒體所帶出的訊息有所不同,由此推測此網站內帶出的觀點是較為罕見的,當人們已看了大量其他批評樂壇體制、市場的商業模式、普通話歌的侵等文章,他們在看這文章時會受到較大的媒體效應,顯明式效應上會有更深入的影響,例如短期內觀眾會更認為自己甚少接觸其他歌曲是使香港樂壇末落的主因,消費者本身更應替此負上責任等心態會在讀者心中短時間內成為樂壇衰的主因。

《大公報》文章「淺談樂壇」[13]指出電視台與電台各自的商業行為及越來越少觀眾留意樂壇新一代致使樂壇的價值漸漸下降。這文章呈現出了部份男性主義的觀點,[14]第一,這觀點呈現在作者對把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合併成「最受歡迎歌星」一事,作者認為這代表電視台認為今年沒有「合資格」的女歌手,但其實電視台相反有可能認為今年沒有「合資格」的男歌手,由此可見作者或許在解讀這訊息時加入了自己的男性主義思考。再說,假若如作者所論,事實上電視台真的認為今年沒有「合資格」的女歌手,那麼更反映出整個樂壇,唱歌行業內女性較男性弱勢的局面,當中反映出男性主義在樂壇及電視台內佔主導位置。
Facebook此社交媒體上,本人亦找到上述提及過的《【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抄歌之王》 文章,由此可見立場新聞》均有透過網絡及社交平台發佈其資訊。由於其內容已在上文提及過,以下將重點分析此帖文的留言。

從以上的留言可見不少人的回應均集中討論演唱會的景況,從而反映出現時樂壇缺乏人才。有關演唱會的景況,原文作者並沒深入探討,郤由網民展開了討論,在此體現了社交媒體允大量民眾分享其知識,他們有着不同的人生經歷及社會學識,從而産生出集體智慧讓觀眾在閱讀時能擴闊了思考。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亦有其缺點,以上留言可見有市民將樂壇的景況延伸至港産片市場,但他郤沒有再深入解釋港産片面對什麼挑戰,與樂壇景況有何關係,另一談及「返工都係」的留言亦沒有詳說明其觀點,回應顯得草率。在本人尋得的別一則社交媒體內容中亦有相似情況[15]——此帖文主要表逹了香港還有不少有質素的廣東歌,樂壇未死的看法。而言,以下的留言與該帖文所表逹的任何觀點沒有任何關係。

由此可見,社交媒體簡化了人與人的溝,讓人們能更頻地溝通的同時,亦簡化了其談話內容,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在社交媒體上人們不會進行深入的對話的風氣,使人們面對嚴肅的話題時也以草率的態度面對,使人們難以接收有意義的訊息。

小結
上述本人分析的各種資訊中,其三種媒體之間也存在一些異同,能夠進行一些分析及比較。在內容方面,網絡媒體的內文長度普遍較新聞媒體的長,原因可能出於新聞媒體有着排版等的限制,規限了每篇文章的篇。社交媒體的情況則比較特別,由於它允許了人們對媒體內容的交流,其內涵會隨時間增長而不斷增加,長遠而言社交媒體所能發佈的資訊量將會是最多。不過由於其資訊是有不同人建立的,當中會顯得雜亂無章,觀眾或許難以吸收,相較之下新聞媒體發佈的內容則最具統一性,便於觀眾理解及消化訊息。

評估資訊

分析完所搜尋到的資訊後,本人會從權威性、正確性、客觀性、時效性、範圍、相關性這六大角度評估資訊。以下表格概呈現了各資訊的評估結果。(以下表格顯示的分數為3分最高,0分最低)
準則
網絡媒體
新聞媒體
社交媒體

“樂壇變調 (2012-02-26),香港電台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 抄歌之王", 立場新聞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淺談樂壇”, 大公報
"豪言雋語:香港樂壇今非昔比", 太陽報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 怯,你就會輸咗成個香港樂壇。" , 蘋果日報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 抄歌之王", Facebook
“再有廣東歌破千萬點擊”, Facebook
權威性
3
2
2
1
1
2
3
1
1
正確性
3
2
3
2
1
1
2
3
3
客觀性
3
2
1
1
2
0
0
1
3
時效性
1
1
1
1
3
2
1
1
2
範圍
2
1
2
2
1
1
2
1
1
相關性
3
1
2
3
2
1
3
2
2
由於資料眾多,本人只會對《樂壇變調 (2012-02-26)》一則資料進行詳細評估,其餘資料的評估結果可在附錄中找到。
“樂壇變調 (2012-02-26)”影片由香港電台製作,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因此就受到各項條款管制,香港電台的網頁亦公佈了其專業守則。
在其製作人員守則中,我們可看見其節目必須確保其公信力,而其內容亦要盡量做到不偏不倚,即使要加入節目主持人或公眾的個人意見,也必須確保其觀點是建基於事實上的。除此之外,影片中列出各受訪者的名字及身份,可見他們均是樂壇的專業人士,影片末處亦有展示各工作人員的名字或其職責,可見此項資料有着極高的權威性、正確性。另外,由於此影片訪問了樂壇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逹致了一個客觀的討論環境,因此資訊呈現高客觀性。
時效方面,由於其發佈時間為2012226日,距今相隔較長時間,當中描述的樂壇狀況或許與現在已有區別,因此時效方面並不太高。範圍方面,影片主要探討了樂壇的體制、K歌文化、中國內地的市場發展,網絡發展等樂壇狀況,範圍頗廣及內容挺詳細。但是本人在其他媒體內容中亦找到其他方向以探討現時的樂壇現況,例如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現時的樂壇現況,因此影片的範圍還有些不足。最後,此影片的標題為樂壇變調,而影片內容則表逹了很多現時樂壇正對的挑戰及變化,與其標題完全一致,而整段影片的內容亦有統一性,相關性極高。

參考資料

網絡媒體
  1. 樂壇變調 (2012-02-26)”,香港電台, 26 February 2012,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19613, Accessed 27 April 2018
  2. 香港01記者,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31 December 2016,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55367/%E5%BB%A3%E6%9D%B1%E6%AD%8C%E5%B7%B2%E6%AD%BB-%E5%A1%AB%E8%A9%9E%E4%BA%BA%E5%98%86%E5%A4%A7%E5%AD%B8%E6%AD%8C%E5%94%B1%E6%AF%94%E8%B3%BD%E4%B8%80%E5%8D%8A%E6%99%AE%E9%80%9A%E8%A9%B1%E6%AD%8C, Accessed 22 April 2018
  3.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 抄歌之王", 立場新聞, 26 October 2016, https://thestandnews.com/personal/%E6%9C%AC%E5%9C%9F%E9%9F%B3%E6%A8%82%E5%89%8D%E7%B7%9A-2-%E5%B0%88%E8%A8%AA%E9%99%B3%E8%BC%9D%E9%99%BD-%E6%8A%84%E6%AD%8C%E4%B9%8B%E7%8E%8B/, Accessed 22 April 2018
  4. noeulogies,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22 September 2013, https://onethirdmusic.wordpress.com/2013/09/22/cantopop/, Accessed 25 April 2018


新聞媒體
  1. 耶生, “淺談樂壇”, 大公, 11 January 2018, p.B08,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8/0111/138764.html, Accessed 22 April 2018
  2. 陸智豪, "豪言雋語:香港樂壇今非昔比", 太陽報, p.A28, 8 December 2015,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51208/00418_007.html, Accessed 23 April 2018
  3. 何韻詩,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 怯,你就會輸咗成個香港樂壇。" , 蘋果日報, p.C07, 1 December 2015, https://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daily/article/20151201/19394222
  4. Accessed 23 April 2018


社交媒體
  1.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 抄歌之王", Facebook, 26 October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osts/1109112015841084, Accessed 23 April 2018
  2. King Jer 娛樂台, 再有廣東歌破千萬點擊”, Facebook, 11 July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kingjerentertainment/photos/a.229707817101090.55175.169934393078433/1109342782470918/?type=3&theater, Accessed 23 April 2018


附錄

評估檢查表
評估準則
評估時待答問題
“樂壇變調 (2012-02-26),香港電台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 抄歌之王", 立場新聞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權威性
網頁/文件有沒有列明其作者?
如有,該作者是否該題目的專家?
網頁/文件有沒有提供作者的聯絡資料?
網站有列出影片的創作人及被訪者資料,當中的被訪者均是樂壇上的專業人士。
同時,製作此網頁
及影片的機構——香港電台在其網站亦有詳細列出其背景資料
文章有列出其作者影片的創作人,不過其身份較含糊,只列出是香港01記者。文章內容有簡述受訪者的專業身份。


此文章沒有列明其作者,被訪者的背景中除了陳輝陽有詳細列明外,其餘音樂工作者均沒有說明其身份。
文章只有列明其作者網名,亦沒有任何該作者的聯絡資訊。

正確性
有沒有其他方法能證明資料的真確性?
該網站/文件有否引用一些學術文章,數據等支持其觀點?
該網站/文件如有提供連結是否可靠?
本人在尋找其他媒體內容時,不少資料亦有提出此文的觀點。影片當中有引用一些專業人士的言論及市場數據。
文章並無詳細列出大學歌唱比賽的普通話及廣東話歌的真實比例。不過本人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與內文相符的資料。
本人能在其他媒體中尋找到與文章大部內容相符的資訊。文末亦有附上一些相關的補充資料。
本人能在其他媒體尋得相似資料。但文章未能引用一些可靠數據及理論論證。

客觀性
網站/文件資料是否包作者之個人意見
網站所使用的語言或文字否中肯?
影片內找尋了不同持份者對樂壇的看法,
而影片的描述部份則體現了香港電台單方面認為樂壇還有希望的個人看法。
資料內容主要有關廣東歌的優點的評論。香港01本身亦定義自己為
「倡議型媒體」,除了事實報道講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當中內容主要圍繞一個被訪者的觀點,語談上基本中肯,但偶有一些煽動的字句。
文章內容主要為作者的個人意見,其用字較中肯,無煸動字句。

時效性
文件網站的內容是否最新?
該網站如有提供連結是否還有效?
該影片的發佈時間為2012年,距今相隔6年多之久,沒有更新,但該文章的內容以當時而言是新的。
該文章的發佈時間距今相隔1約有1年半時間,沒有更新,但該文章的內容以當時而言是新的。
該文章的發佈時間距今相隔約1年半,沒有更新,而該文章的內容以當時而言亦非新鮮。
該文章的發佈時間距今相隔約4年半,沒有更新,而該文章的內容以當時而言亦非新鮮。

範圍
內容較符合哪些瀏覽者的需要?
內容的詳細及全面程度?
影片含有不同持份者的觀點,其使用的語言及表逹方式偏簡單,適合大眾不同人士觀看,唯受訪者當中缺少了一般市民、消費者等公眾人士的看法。
文章主要探討廣東歌的優點,而其觀點的解釋亦不太詳盡,因此內容可能較符合對廣東歌認識不大或初有興趣留意的人士
此文章主要圍繞K歌作出深入的討論,內容較符合對K歌有興趣的讀者需要。
此文章能從曲、詞、唱三方面描述現時的香港樂壇,涉範圍較廣,唯其詳細程度不足。

相關性
資料與其標題是否相關?整篇資料有否出現離題的情況?
整段影片的內容均回應着樂壇現時的變化,與其標題——樂壇變調所傳逹的意思一致。
其內容主要講述廣東歌的魅所在,與其標題廣東歌已死並無直接關係。
文章內容與其標題完全吻合,內容均圍繞陳輝陽及K歌兩方面。
內容與標題吻合,全文也在圍繞香港樂壇展開敘述。




[1] “樂壇變調 (2012-02-26),香港電台, 26 February 2012,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19613, Accessed 27 April 2018

[2]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抄歌之王", Facebook, 26 October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osts/1109112015841084, Accessed 23 April 2018

[3]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抄歌之王", Facebook, 26 October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osts/1109112015841084, Accessed 23 April 2018 「我明白這是商業考慮。但是否為了生意,就可以破壞一切?」隨即他再補充:「何況,你見到商業上也根本行不通。」如果行得通,樂壇就不會「已死」,粵語流行曲就不會沉寂。是權勢專橫的手段壓抑了真正的好音樂。問題不是 K 歌沒有佳作,而是為何偏偏選中《Chok》。殺死樂壇的不是 K 歌,而是那些不問質素的獎項、那些指鹿為馬的,體制。「香港社會不應該有任何一個階層,可以話乜就乜。無論是音樂、社會還是政治都一樣。」「否則不用等赤化,香港已經玩完。」

[4]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本土音樂前線 2】專訪陳輝陽 抄歌之王", Facebook, 26 October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osts/1109112015841084, Accessed 23 April 2018 近年陳輝陽的名字少聽了。此外 K 場愈來愈少,「很香港」的陳奕迅,亦已半淡出樂壇。倒有一點有趣:曾經代表香港文化的 K 歌死後,人們卻回頭問何謂香港文化了。有人搞 Inide,有人搞 busking,有人作粗口歌,有人唱社會議題歌。沒有人「抄」。

[5] 何韻詩,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 怯,你就會輸咗成個香港樂壇。" , 蘋果日報, p.C07, 1 December 2015, https://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daily/article/20151201/19394222, Accessed 23 April 2018

[6] 何韻詩,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 怯,你就會輸咗成個香港樂壇。" , 蘋果日報, p.C07, 1 December 2015, https://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daily/article/20151201/19394222, Accessed 23 April 2018 面對這些不合理事兒,你忍讓,退一步,它就再往前進逼一步,並不會因為你退了一步,他們就紳士起來,和你一起互助互讓各退一步

[7] 香港01記者,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31 December 2016,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55367/%E5%BB%A3%E6%9D%B1%E6%AD%8C%E5%B7%B2%E6%AD%BB-\%E5%A1%AB%E8%A9%9E%E4%BA%BA%E5%98%86%E5%A4%A7%E5%AD%B8%E6%AD%8C%E5%94%B1%E6%AF%94%E8%B3%BD%E4%B8%80%E5%8D%8A%E6%99%AE%E9%80%9A%E8%A9%B1%E6%AD%8C, Accessed 22 April 2018

[8]香港01記者,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31 December 2016,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55367/%E5%BB%A3%E6%9D%B1%E6%AD%8C%E5%B7%B2%E6%AD%BB-\%E5%A1%AB%E8%A9%9E%E4%BA%BA%E5%98%86%E5%A4%A7%E5%AD%B8%E6%AD%8C%E5%94%B1%E6%AF%94%E8%B3%BD%E4%B8%80%E5%8D%8A%E6%99%AE%E9%80%9A%E8%A9%B1%E6%AD%8C, Accessed 22 April 2018 中大校長沈祖堯早前於畢業典禮上先以普通話致辭,之後才用廣東話及英語,引起學生不滿,中大七大書院學生會周四(17日)發聯合聲明,指沈祖堯「向中共政權獻媚」,身為文人學者「風骨蕩然無存」。填詞人周耀輝周六(19日)於Facebook帖文表示要「抽水」,指近年擔任大學歌唱比賽評判,聽到起碼一半是普通話歌,呼籲學生多唱粵語歌「愛護粵語」。

[9]陸智豪, "豪言雋語:香港樂壇今非昔比", 太陽報, p.A28, 8 December 2015,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51208/00418_007.html, Accessed 23 April 2018

[10] noeulogies,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22 September 2013, https://onethirdmusic.wordpress.com/2013/09/22/cantopop/, Accessed 25 April 2018

[11] noeulogies,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22 September 2013, https://onethirdmusic.wordpress.com/2013/09/22/cantopop/, Accessed 25 April 2018 那香港樂壇當然就只有死亡,因為樂迷沒有用心去找,用心去聽。不論獨立或主流,都各自燦爛綻放,未曾聽過 My Little 
AirportKillersoap、觸執毛的,就未曾知道港樂市場,已開闢了另一片天地。

[12]noeulogies, "香港樂壇已死?", 音樂. 人生, 22 September 2013, https://onethirdmusic.wordpress.com/2013/09/22/cantopop/, Accessed 25 April 2018 其二是流水作業,見某一種曲式受歡迎,就大量複製,直到價值遞減到聽眾厭倦為止。

[13] 耶生, “淺談樂壇”, 大公報, 11 January 2018, p.B08,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8/0111/138764.html, Accessed 22 April 2018

[14]耶生, “淺談樂壇”, 大公報, 11 January 2018, p.B08,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8/0111/138764.html, Accessed 22 April 2018 電視台那一個,把最矚目的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合併成「最受歡迎歌星」。這個電視台,多年來獎項隨着潮流變動,你可以說電視台的標準隨波逐流,但這倒是反映社會現況的一塊鏡子。當然,我們都知道,電視台跟部分唱片公司有轇轕,但其實也跟另一些唱片公司友好,在這情況下,他們仍然認為今年沒有「合資格」的女歌手,遂把男女歌手合併,這樣的安排,也側面反映了一些走向。

[15] King Jer 娛樂台, “再有廣東歌破千萬點擊”, Facebook, 11 July 20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